全球近五分之一的原油要穿过霍尔木兹海峡,红海航道是亚洲到欧洲的快车道,这两个地方一搅起浪,油价、运费、超市货架都会跟着跳。有人一句话概括中东:乌合之众。真是这样吗?如果阿拉伯国家真能握成拳,以色列会不会收手?问题看着简单,背后是几十年的恩怨、宗教分裂、利益盘算。这盘棋到底怎么下,谁在悄悄换棋子,谁在桌下使招,我们一步步看。
一边是“团结就能赢”的喊话,一边是“各走各的路”的现实。有人认为,中东乱,是因为宗教裂缝太深,逊尼派和什叶派像两条平行线,碰不出火花;也有人反过来说,宗教只是外衣,里面是油气、航道、军火和安全协议。到底哪一边更像真相?别急,先看几个关键节点,再看各方怎么算账。这事不只是“谁更硬”,更是“谁更会算”。说到这,先抖点料:大家以为的“没有合作”,其实时不时会冒出意想不到的配合,但到底为了谁,我们后面揭。
时间往回拨。1948年以色列建国,紧接着就是几次大规模战争;1967年的六日战争,地图一夜变样;1973年的十月战争,战场之外最狠的招叫“石油禁运”,阿拉伯产油国联合减供、提价,全球跟着颤。这是一次“算账式团结”,钱袋子牵着战场走。1979年伊朗革命上台,地区格局又换剧本,伊朗和沙特之间的博弈加重,宗派裂缝更加明显。1980到1988年的两伊战争,血和钱都耗掉了一大把。
进入新世纪,2003年伊拉克战争把区域的棋盘再掀一次,后面的“阿拉伯之春”让很多国家陷入内乱。2015年也门开打,胡塞武装和沙特主导的联军拉锯至今。2016年,伊朗驻沙特使馆事件后,双方彻底翻脸。另一方面,2020年“亚伯拉罕协议”让阿联酋、巴林等和以色列公开握手,大家从台下走到台上,理由很直:发展、科技、旅游、军工,都是硬通货。2023年3月,北京促成伊朗和沙特恢复外交关系,手握的不是宗教话术,而是“止损”和“愿景”的共同需要。到了2023年秋季,巴以冲突再起,战火烧到加沙,区域情绪高涨,街头示威不断,政府层面的动作却谨慎,既喊停火又顾航道。普通人最直接的感受是:船晚了、票贵了、油价上去了。做外贸的看海运报价、做生意的看交付周期,大家都在拿计算器。
表面看,中东在2023年初有一刻像是“缓口气”。伊朗和沙特在北京握手,照片温暖,外交复航,市场说这能给地区降温。但冷静下来,这更像是一层窗帘,后面仍在忙活。红海航线从2023年底起因为也门胡塞的袭击变得不稳,航运公司绕好望角,时间多出差不多两周,成本跳升。美国和英国对胡塞目标的空袭让火势忽高忽低,但并没把风险压到地板上。沙特和以色列在2023年之前正谈“正常化”,战火一起,进程踩刹车。阿拉伯国家召开峰会,口径更一致,要求停火、人道通道、政治解决,但在“怎么做”上,各有边界。
突然一记重锤。2024年4月,伊朗直接用无人机和导弹对以色列发起攻击,这是多年“代理人打法”之外的直球。结果却透出一个意外的画面:拦截的不只是以色列和美国,约旦也在自家天空打掉飞来的东西。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一旦全面升级,海空通道、内外安全、经济预期都要受重创。算账一上桌,大家的手就稳住了。这一幕像在对“非黑即白”的叙事开了刀。不是谁站谁的队,而是谁不愿让自家屋顶被掀。回头看1973年的石油禁运,阿拉伯世界同心抬价,全球立刻降速;再看2024年的拦截协同,目标变了:不是一起推倒一堵墙,而是一起托住天花板。冲突在这刻升温,线上线下吵得厉害,领导层的选择却更像避险操作。很多人恍然大悟:前面那些关于航道、油气、转型的铺垫不是废话,是关键线索。该硬的时候硬,该合的时候合,宗教是身份,利益是方向。
表面上,4月之后区域恢复到一种“能上班能开会”的状态。航班还是飞,投资论坛照开,游客去迪拜拍照。可危机并没走远。红海的袭击时不时冒头,绕行的船队还在,保险费用没回到过去。加沙的战事断断续续,停火谈判反复,人道物资进出受限,街头的情绪没有消失,只是转到屏幕里。新的障碍不断出现:美国选举年,政策口径摇摆;以色列内部意见分裂,战与谈拉扯;伊朗国内也有压力,外部动作受限。各方立场更尖锐:一派主张全面抵制和制裁,一派主张继续接触和议和,第三派干脆说“先救经济后谈政治”。这种分歧像拧绳子,越拧越粗,越难解。
对中国来说,麻烦不是只在地图上,而是在成本表上。红海绕行带来时间差,东亚到欧洲多跑一圈,外贸企业要改交期,海鲜保鲜难度增加,跨境电商要和客户解释。海湾的项目推进还要考虑供货链条能不能跟上,葡萄藤式的供应商体系任一环出问题,项目就要停。同时,国内舆论对人道问题非常关心,大家希望止战止痛,但也明白现实的复杂。能源储备、航线调整、金融对冲,这些看着冷,但是必要的安全垫。
有人把中东一口气叫成乌合之众,听着痛快,但用来解释今天的局,容易走偏。要真是乌合之众,1973年的禁运怎么拉得那么齐?要真是一团乱,2024年的拦截协同谁来拍板?正方说“团结就能赢”,反方说“各自为战才现实”,看上去都对,其实都缺了一句:团结要看代价,散要看风险。这些年,口号容易,算账难。说“一切为了正义”很响,说到“油价、航道、就业”就低头。夸一句“大家都很坚定”,其实是在提醒:有的坚定是情绪,有的坚定是理性,别把两样混着用。文章里的矛盾点很直白:街头希望绝对正义,会议室只能做有限选择。听着不燃,但这就是现状。
如果下一次危机再起,你更支持拉闸断供、让全球付出成本,还是更愿意稳住航道、先救民生?一边是理想主义的“非黑即白”,一边是现实主义的“先把屋顶撑住”。是继续要求所有阿拉伯国家立刻一体化对抗,还是接受他们在不同议题上选择性协作?理想要不要让位给饭碗,正义有没有多种路径,留言说说你的选择。
创通网配资-比较好的证券公司-加杠杆的炒股软件-股票配资盘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