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三
李立三(1899-1967年),湖南省醴陵县人。出生于醴陵县阳三石一个破落地主家庭,先后就读醴陵渌江中学、长沙长郡中学和广益中学。1919年9月赴法国勤工俭学,积极参加留法学生的爱国运动。同年10月,参与领导留法学生进驻里昂中法大学的斗争,被法国当局遣送回国。12月中旬,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即被派回湖南,从事工人运动。
1922年9月,与刘少奇等发动、领导了著名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罢工胜利后,当选为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主任,参与创建汉冶萍公司总工会。
1926年5月,在第三次全国劳动大会上当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任总工会组织部长。
同年9月北伐军占领武汉后,任中华全国总工会驻汉办事处主任,领导武汉政府时期的工人运动。1927年1月成功地领导了收回汉口英租界的斗争。
在中共五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任中央工人部长。6月,在第四次全国劳动大会上继续当选为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7月12日,中央政治局改组,是5名常委之一。
大革命失败后,与谭平山、邓中夏向中共中央提出发动南昌起义的建议。南昌起义中,任中共前敌委员会委员、革命委员会委员和政治保卫处处长。同年12月,广州起义失败后,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赴香港重建广东省委,恢复党的工作,曾提出在广大农村实行武装割据,然后夺取广州的战略思想。
1928年6月,出席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六大,当选为中央委员,在中共六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候补常委,任中央农委书记。
1930年6月至9月,在担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兼秘书长、宣传部长期间,犯了“左”倾冒险主义错误,被称为“立三路线”。
9月24日,瞿秋白、周恩来根据共产国际指示,主持召开中共六届三中全会,纠正“立三路线”的错误,结束了他在党中央的领导。
新中国成立后,李立三同志历任中共中央工委书记,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党组书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劳动部部长、中共中央书记处第三办公室副主任、工业交通工作部副部长。主持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
1956年在中共八大上发言,对过去的错误进行了“总清算”,诚恳坦率地解剖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受到好评,继续当选为中央委员。“文化大革命”中遭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残酷迫害。
1967年6月22日蒙冤逝世,终年68岁。1980年3月,中共中央为他平反昭雪,恢复名誉,称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工人运动的杰出领导人之一。
01、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总指挥
李立三是工人运动的著名活动家和杰出领导人。李立三从事工人运动,最早是从安源开始的。安源称得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运动的策源地。
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真正领导并取得胜利的工人运动,毛泽东、李立三、刘少奇都是这里工人运动的主要领导人。
李立三在这里组建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产业工人中的第一个党支部,组织了著名的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在全国第一次罢工高潮中,创造了“绝无仅有”的成功范例。
这次大罢工之所以被称之为“是幼稚的中国劳工解放运动中最有成绩的一件”,主要是因为“未伤一人,未败一事,而取得了完全胜利”。在当地工人群众中流传了几十年的一首民歌中,有句歌词是“有个能人李能至”(李立三的别名),即颂扬李立三。这从一个侧面肯定了李立三在这次斗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安源是位于江西省萍乡市城东南六公里处的一个古老煤矿。这里蕴藏丰富的优质煤炭。安源路矿,是萍乡煤矿局和株(洲)萍(乡)铁路的合称。20世纪20年代初,路矿两局共有工人1.3万多人。因深受压迫,他们的反抗精神也格外坚强。安源离李立三的家乡醴陵只有几十里路。当时从法国勤工俭学回来的李立三,被陈独秀派遣到湖南,在长沙见到了毛泽东。毛泽东热情欢迎李立三回国参加革命,并特别介绍了安源路矿工人的斗争情况,希望他能到安源去领导工人运动。1921年底,毛泽东带着李立三等人来到安源,离开时,决定由李立三常驻安源指导一切,同时参加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湖南分部的领导工作。
留在安源的李立三,用三种方法深入到工人群众中。首先,办平民小学,白天给孩子上课,晚上拜访工人家长。他给工人上课,形式多样,内容生动,既讲文化知识又讲马列主义。他教“工人”二字时,把“工”、“人”两字上下连起来写成一个“天”字,寓意工人阶级是顶天立地的好汉。在这里,他成立青年团安源支部,创建中共第一个产业工人支部。几个月后,吸收团员8名,党员6名。其次,办工人俱乐部,用游艺的方式吸引工人。最后,也是最有效的,李立三创办了工人消费合作社。货物新鲜、丰富,价格低廉,很受工人欢迎。凡是加入了俱乐部的,可入股发放购货证,用证到消费合作社买东西。油、盐、米、布、鞋、袜等生活必需用品,比市场便宜很多,一般的货价是市场价的一半或三分之一。这样一来,俱乐部的工人大大增加,几个月之内在册队员增加到1000多人。这些方法为后来的工人运动提供了成功经验。
1922年9月14日零时,作为新成立的罢工委员会总指挥,李立三发出罢工开始的总号令。按照周密的计划和部署,汽笛声声怒吼,震撼全国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开始,1.3万多工人齐声高呼“罢工!”罢工工人组成了监察队,佩戴红袖章,手举小红旗,肩扛铁棒、岩尖等武器,雄赳赳地在街市和工厂附近站岗、巡查,维持秩序,防止敌人破坏。在工人的强大威力之下,江西督军和路矿首领,深恐局势不可收拾,迫不得已与李立三磋商复工条件。在李立三的坚持下,路矿当局不得不派出代表签订正式条约,答应罢工工人的要求,大罢工取得胜利。条约涉及十三条,主要是为工人争取权益,如“每年十二个月须加发工资半月”、“工头不得殴打工人”等。安源大罢工的胜利,不仅使党团组织得到了锻炼与发展,大大提高了工人的觉悟和组织程度,而且在诸多方面成为全国工人运动的典范。李立三成为赫赫有名的工运领袖,很快从安源走向全国。
02、组织领导五卅运动
五卅运动是李立三领导工人运动又一个高潮。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中的成功范例。它以“未伤一人,未败一事”取得了全面胜利,开创了中国工人运动的新局面。
可是,时过不久,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却遭受到严重挫折,白色恐怖卷土重来。1923年4月初,李立三在安源工人的保护下秘密离开安源,经长沙抵达处于严重白色恐怖下的武汉,从事艰苦的地下工作。
在武汉,李立三运用在安源的经验,以香山会馆平民学校教员的身份,团结一批进步知识分子,举办起平民学校并使之在全市开花,培养和锻炼了一批骨干。经过几个月认真细致的工作,恢复、发展和加强了党组织,并在重点工人区,包括汉阳钢铁厂、京汉铁路车辆段所在的江岸区、武昌长沙铁路车辆段所在的徐家棚区、汉阳纱厂所在区,以及在人力车夫、店员中建立了一些工人小组,秘密恢复了工会及工会委员会,并在各家工厂发动抗议和罢工斗争,提高了工人的斗志,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国共合作开始后,李立三还按照党中央的部署,根据中共中央和共产国际的指示精神,帮助国民党进行改组。
1924年1月,李立三赴广州参加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中共中央根据上海中共党组织的请求,立即调李立三去上海开展工人运动。李立三到达上海后,改名为李成,即参加了国民党上海执行部下设的工人农民部的工作。
李立三在上海运用安源的经验,从创办平民学校、职工夜校入手,在工人中成立俱乐部,创办《上海工人》周报,教育工人群众、组织工人的日常斗争。1925年1月,李立三在上海出席了党的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并被选为中央委员。四大通过了《关于职工运动之决议案》,决定“中央工农部内应设一职工运动委员会”,以指导工人运动。会后,中央工农部将所属的工人运动委员会易名为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任命张国焘为主任,李立三、刘少奇为副主任。1925年2月,李立三与邓中夏等人领导与指挥了沪西纱厂工人大罢工,22家日商纱厂近4万名工人反对日本资本家打人和无理开除工人,要求增加工资。罢工斗争坚持了十余天,迫使日本资本家答应了罢工工人的要求。这次大罢工成为了五卅运动的预演,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运又一次很大的胜利。
紧接着,李立三领导了五卅运动,有力地推动了大革命高潮的到来。5月15日,上海日商内外棉七厂资本家借口存纱不敷,故意关闭工厂,停发工人工资,并开枪打死了共产党员、工人顾正红,打伤工人10余人,成为五卅运动的直接导火线。次日,中共中央发出第32号通告,紧急要求各地党组织号召工会等社会团体一致援助上海工人的罢工斗争。19日,中共中央又发出第33号通告,决定在全国范围发动一场反日大运动。28日,党中央和上海党组织召开联席会议,陈独秀、李立三、蔡和森、恽代英等参加了会议。李立三在会上报告了关于罢工的形势。会议决定成立一个秘密指挥部,由李立三任总指挥,统一指挥30日的反对帝国主义的游行示威。5月30日上午,上海工人、学生2000多人在公共租界各马路散发反帝传单,进行讲演,英国巡捕公然开枪屠杀手无寸铁的群众,打死13人,重伤数10人,逮捕150余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
帝国主义的屠杀,点燃了中国人民郁积已久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仇恨怒火。当晚,李立三作为工会代表与上海总商会进行谈判,迫使其签了罢市令。
6月1日,上海总工会成立,公推李立三为委员长。这标志着上海工人运动从分散的状态开始转向集中的有组织的行动。上海工人阶级在总工会领导下,成为一支组织严密、纪律严格的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力军,在斗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五卅运动发展为一场席卷全国的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它大大提高了全国人民的觉悟程度和组织力量,在全国范围内为北伐战争准备了群众基础,并将国民革命推向高潮,从而揭开了1925—1927年中国大革命的序幕。正如著名工人运动领袖邓中夏所说:“五卅运动以后,革命高潮,一泻汪洋,于是构成一九二五至一九二七年的中国大革命。”
03、武汉三镇大罢工
指挥群众收回汉口英租界是李立三领导工人运动的又一次高峰。1926年9月中旬,李立三抵达汉口,就任中华全国总工会汉口办事处主任,负责领导武汉政府管辖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川、河南等省的工人运动。在这里,他导演了收回汉口英租界的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汉口英租界是近代中国7个英租界之一(另外6个是上海英租界、天津英租界、镇江英租界、九江英租界、广州英租界和厦门英租界),也是汉口的5个租界之一,是汉口的金融贸易区。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进入湖南后,英国调遣军舰和水兵到长沙、岳州帮助吴佩孚抵抗北伐军;9月5日,英国军舰炮击万县县城,制造了千余家民房店铺被毁,死伤千人的万县惨案等。英帝国主义的种种暴行,激起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12月26日,英商亚细亚煤油公司福光轮在汉口下游团风江面撞沉华商既济公司神电号客轮,400余中国乘客惨遭不幸。噩耗传来,群情激愤。当日,总工会在汉口济生三马路召开了有20万市民参加的反英示威大会,李立三任大会总指挥。他在发表的演讲中,痛斥了英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种种罪行,号召全国人民坚决把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进行到底。大会发表了宣言,明确无误地提出了收回英租界的口号,宣布:“汉口农工商学全体市民,一致决议实行对英经济绝交,要求政府立即收回妨害革命工作的租界。”
1927年1月3日,一帮英国水兵上岸肆无忌惮地横冲直撞,干涉群众集会,从而引发冲突,英水兵杀死和杀伤群众几十人,造成了“一·三”惨案。惨案发生第二天,以湖北省总工会为首的各社会团体代表,联名向武汉政府提出了惩凶、赔偿、道歉、撤军和收回英租界等8项要求,要求政府执行。
5日,在总工会领导下,由李立三担任总指挥,举行了有30万人参加的反英示威大会。武汉三镇各界同胞广泛开展反英斗争,罢工、罢课、罢市,声势浩大,指挥工人纠察队占领了英租界内的行政大楼、邮政局、电报局等,实际控制整个英租界。最后迫使英国当局在1927年2月19日同武汉国民政府签订了汉(口)案、浔(九江)案协定。
协定规定,前汉口英租界的英国市政机关于3月15日解散,而代之以新成立的中国市政局,属国民政府管辖。次日签订关于九江案协定,也作了类似规定。至此,历时66年的汉口、九江英租界的耻辱史得以结束。这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反帝外交斗争史上的第一次重大胜利,使中国人民受到了极大鼓舞。
这里还要提到李立三的名字也与工人运动有关。早年,李立三一直用着原名李隆郅。1924年11月,上海吴淞口成立工人俱乐部,要投票选举俱乐部负责人。为了同黄色工会作斗争,共产党组织安排李隆郅做候选人,担任俱乐部主任。在去吴淞口的火车上,邓中夏与李隆郅谈论到这次投票选举的一些具体问题,邓中夏突然说道:“今晚上的选举,你的名字太文了,这个 ‘郅’字,工友们别说写、连认也认不得,是不是改一个简单的字?”李隆郅接受他的建议,就问:“那么改个什么名字好呢?”两人在思索中,邓中夏遥见远处路边站着三个人,便突口说道:“叫李三立吧!笔画简单,工人好认,写起来也方便。”李隆郅听了,略加思索笑着说道:“三立不好听。就叫立三好了。”从此,李立三这一名字同中国工人运动紧密连在一起,一直沿用到终生。
创通网配资-比较好的证券公司-加杠杆的炒股软件-股票配资盘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