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冷战的那段历史当中,越南与朝鲜半岛好似被同一把刀切开的孪生兄弟,然而却有着全然不同的命运,1975年,北越的坦克驶过西贡总统府的草坪,这标志着越南战争结束,国家实现了统一。
与此同时,朝鲜半岛的三八线恰似一道深深的伤痕,将同一个民族分隔于两个世界,这种差异,是由地缘环境、大国博弈的不同以及内部凝聚力共同造成的。
第一是因为地理位置不同,两处地方为其统一路径奠定了初始基调,越南地形狭长,与老挝、柬埔寨相邻,北越可凭借“胡志明小道”之类的路线,穿越邻国领土,向南越渗透,丛林中有一条蜿蜒的补给线,它是北越维持战争能力的生命线,可使人员与物资不断运至南方,以支撑游击作战。
朝鲜半岛三面皆临着海,三八线附近的地势较为平坦,非军事区防守极为严密,任何大规模的渗透行动都极易被及时发现并予以制止。
韩国依托日本的美军基地,海上支援早上出发,晚上便能够抵达;朝鲜每一次导弹试射,立刻就会招致全球卫星的瞩目。
朝鲜半岛在地理上较为封闭,此致使这里的军事对峙更易陷入僵局。
第二是不同势力在国际上的参与程度,会对统一进程的发展方向产生直接影响,在越南,美国的战略决心并不彻底,美国深陷战争泥潭,经济失血,国内还有反战浪潮,最终于1973年签署《巴黎和平协定》后全面撤军,南越政权失去美军的支撑,恰似沙堡在北越的进攻下迅速崩塌,此时北越获得了苏联与中国持续的援助,尤其是苏联在赫鲁晓夫之后加大对越的支援,企图以此包围中国,越南统一在客观上,因这种“苏联进攻、美国防守”的形势而获得便利。
而朝鲜半岛则是大国绝不肯让步的战略要地,朝鲜战争的本质乃是中美苏三个大国的直接碰撞,最终演变成僵局,停战协定不过是将冲突“冻结”起来,美国始终将韩国视为遏制共产主义南下的前哨,即便在全球战略收缩之际,也未从韩国撤离驻韩美军,基于“唇亡齿寒”的安全道理,中国绝不容许朝鲜政权垮台,由于大国利益深度交织,半岛分裂的状况便始终维系着。
第三是内部凝聚力的强弱对比,北越得以达成统一,同其强大的内部动员能力息息相关,胡志明带领的越共始终高举民族解放的旗帜,依靠土地改革赢取农民的拥护,还在南方培育出规模较大的“民族解放阵线”,这种以民族主义为核心的号召力,让北越的统一战争拥有了“人心所向”的正当性,而南越政权腐败情形屡见不鲜,极度依赖美国的援助,没有半点民众根基。
再瞧朝鲜半岛,分裂过后两边分别构建起稳定的体制,在韩国其经济是在美国助力下得以发展,且社会制度渐趋稳固;而朝鲜则凭借“主体思想”来强化内部管理,两边百姓于长期对立之后,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差异渐趋增大,统一的内部动力反而渐渐消失了。
韩国年轻人更关注经济发展情况,朝鲜社会于封闭环境中形成独特生存方式,现实政治对民族认同的统一性产生了影响。
越南实现统一,仿若遭遇一场“完美风暴”:其地理条件佳、大国对该地的干预减少、内部众人团结一心。
朝鲜半岛的分裂,恰似被大国利益的水泥所浇筑,在外部制衡与内部差异的双重作用下,成为一道难以融化的冰封界线。
创通网配资-比较好的证券公司-加杠杆的炒股软件-股票配资盘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